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京服务展现软实力

2023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2023年09月27日

来源:北京日报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成就,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尖端智造、高新科技等“硬实力”大步迈出国门的同时,以金融、法律服务等为代表的“北京服务”也加速出海,展现独特的“软实力”。

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为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商事纠纷提供调解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助力……十年来,北京各类服务机构乘着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东风,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拥抱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持续保驾护航,擦亮了“北京服务”的金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各类“北京服务”也迎来全新升级,未来,将有更多海内外企业在专业化服务中受益,助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事调解促民心相通

本报记者 马婧

在国际法律机构和组织云集的海牙,一间线下调解室很特别,这是“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荷兰海牙调解室,自挂牌以来,这里与中国国内联动为当地中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十年来,北京法律机构以民间之力与各国合作伙伴共创“一带一路”服务机制,谱写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新篇章。

时针拨回八年前。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企业加速了出海步伐,而海外投资离不开法律、会计、评估等各项服务。“能否敲一扇门就能找到所有服务?”听到许多企业的呼声后,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产生了设立“一带一路”服务机制的想法,“不同国家的机构和组织都可以加入其中,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服务。”

2015年10月,德恒律师事务所与多国机构在意大利米兰共同启动“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次年,“一带一路”服务机制的管理机构落地中国,设立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简称融商中心),融商中心下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简称调解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调解员和域外法律专家等,促进项目对接、风险化解、纠纷调解。

在国际商事纠纷中,当事人往往涉及不同国家,如何开展调解服务?调解中心站在国际法治前沿,编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规则,建立国际商事调解专家委员会,以联合国关于调解的国际法治规范为基础,落实中国多元解纷法律制度,建立起独立的国际水准调解规则体系。同时,调解中心不仅在全球广泛开设线下调解室,还开发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互联网调解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服务。

在调解中心的帮助下,不少商事纠纷的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握手言和。两年前,调解中心接到一起跨国案件,巴西的一家咖啡豆出口商因咖啡豆滞销,与中国进口商产生买卖合同纠纷,便自主提出调解申请。经调解中心北京调解室联络,位于大连的进口商同意参与调解。为了帮这批咖啡豆找到新的销路,调解中心还特别引入有购买意向的第三方。历时四个月,分处四地的各方代表与调解员开展了多轮线上调解会议,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如今,“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已拥有650名专业调解员和上万名法律财务、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专家、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等,境内外线下调解室达107个。自2017年开始接办案件以来,融商中心受理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累计达两万余件,案件当事人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解结案成功率达60%。

一件件争议被化解,展示着中国法律和商事服务的新实力。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外国公民曾在国内办过一张银行卡,2020年2月,她发现这张银行卡在中国境外发生多笔取款交易,但这期间,她并未离开广州。随后,她将银行起诉至法院。因双方都有调解意向,他们选择由融商中心选派的特邀调解员主持调解,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

“中国的线上调解专业、高效、便捷!”事后,该外国公民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为调解效率点赞。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北京的律师事务所渐渐走出国门、走向全球。作为德恒律师事务所老挝分所的合伙人,贾辉几乎每个月都要前往老挝,为当地的中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中国企业在老挝有很多基础设施项目,他们也需要中国涉外律师提供高质量服务。”贾辉说,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涉外法律服务也要跟上步伐。

王丽也谋划着,未来开设更多的线下调解室,为更多的企业和公民提供调解服务。“服务创造的价值虽然是无形的,但促进了民心相通。”

金融护航中老铁路路通人通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国际货物联运从日均4列增至日均14列,运输货品从10多种增至2000余种,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开通初期压缩一半以上……中老铁路开通一年多来,黄金线路成色越来越足。

作为中国老挝互利合作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通车。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市场部主管魏志军至今记得身临通车仪式现场时的开心与激动。

万象分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于2011年在老挝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为“走出来”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2016年,魏志军被外派到万象分行。那一年12月,中老铁路全面开工建设,他肩挑重担,负责开工建设及之后通车运营的全流程金融服务。

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在建设之初,团队工作就面临着重重挑战:除了要适应当地高温多雨、河流众多等复杂自然环境外,还要途经无人区,面临沿线未爆炸弹的威胁。魏志军和同事们咬紧牙关,毅然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中,坚持到工地一线提供办理开户、发放工资卡等现场金融服务,多家国内大型施工单位陆续在分行开立项目部账户。

“闯”过了第一关,新问题接踵而至。多家施工企业从国内商业银行开出的保函经常出现问题,要么文本不符合要求,要么效率无法得到保证,这对项目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进度都造成了影响。

魏志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同事们反复讨论,在与业主中老铁路公司深入交流后,研究推出“转开保函”方案,组建中老铁路保函工作专班,即由中国工商银行转开保函并负责与境内银行沟通,这样保函办理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五年如一日。尽管工作量骤增,但团队成员最终按时完成任务,保障中老铁路项目资金的拨付。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后来还成为中老铁路项目贷款资金和未来运营收入资金的唯一监管银行。

不过,在2021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之际,又一道坎摆在面前:老挝移动支付不发达,上门收款和线上购票成为棘手问题。魏志军和同事逐家走访调查铁路沿线银行网点情况,希望能与当地银行合作,借助其网点优势在沿途各站进行现金收款及资金划转。然而,当地银行担心每天结算作业时间紧张,或者出现破损币和假钞的情况,对他们抛来的合作“橄榄枝”兴趣不大。

对此,分行团队全员上阵,一方面向当地银行介绍中老铁路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意义,争取对方支持,另一方面将中国各大银行在现金结算方面的成熟做法耐心地传授给老挝同行,帮他们适应新业务。大家的努力最终赢得老挝银行同业的认可,共同在中老铁路通车前解决了购票款现金收款问题。

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年多来,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还有很多:分行团队完成了VISA、微信等线上支付功能在境外支付环境的开发,保障中老铁路线上购票App上线开通;协助客户快速上线智能终端、客货运收入账户自动对账功能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保障服务出现在中老铁路上。

中老铁路成为老挝的一张名片,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闪亮名片。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对于四面都不靠海、东南亚唯一内陆国老挝来说,中老铁路建成后,乘着火车来旅游的游客多了起来,中老双边贸易额迅速增加,对当地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今年8月31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完成货运量2522万吨,到货地点和货物来源地涉及国内25个省份;中老铁路运输网已辐射至13个国家和地区。

路通,人通,资金通。每次乘坐火车看到旅客的笑脸时,魏志军内心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苦没少吃,却没白吃,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老铁路的故事,只是中国金融机构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十年间,金融机构服务“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稳步创新,金融合作空间向纵深拓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可持续的强大动力。

马基努油田变成智慧油田

本报记者 曹政

伊拉克南部,巴士拉以北50公里,广袤的马基努油田被当地人称为“伊拉克最好的油田”。原因不是年产超千万吨,而是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将其变成了全流程的“智慧油田”。

十多年前,伊拉克正值战后重建。虽然是原油储量位列全球前五,但受到战争、技术等多方影响,当地油田开发仍较为落后。

当时,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安东石油刚开始开拓国际疆土,发现机会来了。“初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尤其是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还是有些顾虑。”安东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林回忆,在十多年前,很多人对伊拉克的印象还是战火纷飞。

对于像伊拉克这样油气资源丰富但缺乏油田开采运营人才和技术的国家,很适合油气开发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抓住了这一点,安东在当地的合作越来越多,订单从小变大。很快,市场区域不断扩大,产值规模不断增长,工作人员不断增加。

2018年,在与众多国际百强企业的竞争中,名不见经传的安东石油赢得了马基努油田一体化管理项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管理的最大油田,业界一片哗然。

其实,伊拉克当地看中的正是安东石油背后的中国资源,它能以更灵活更快速的方式整合调动中国的技术、人才、企业等各类资源,提供更适合当地的服务。“需要基础建设了,我们可以找到中国的建筑公司;需要信息化了,我们可以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装备……”罗林觉得,伊拉克油气资源丰富,但人才技术与社会配套匮乏,更适合利用一体化服务为当地解决油田开采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他为马基努油田提出了油田中长期开发方案,开展了油田先导性注水试验研究和方案设计、地震的勘察及管理、新产能建设的钻井管理工作,并成功上线SAP系统,交付数据中心。

在这些资源的支撑下,马基努油田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成为了一座涵盖智能生产、智慧安防、智慧场站、智慧管网、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在内的全过程“智慧油田”,而其带来的结果,是仅以一千人的团队让以前需要几万至十几万工人的巨型油田高效产出,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接管当年,油田产量创造了24.5万桶/天的历史最高生产记录,油田的整体人力成本比之前节约了50%左右,综合成本至少降低30%以上,兑现了“无伤害、无污染”的承诺。从此,这家中国公司在伊拉克站稳了脚跟。

伊拉克是罗林规模化开展国际业务的第一站。“我们公司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更是依靠在相关国家的发展,才渡过了行业大危机。”回看过去10年,罗林格外感慨。

从2014年开始,国际油价低迷,但得益于进军全球油气开发新兴市场、接连中标“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海外收入的增加帮企业渡过难关。2013年之前,安东石油海外收入仅占5%,但现在已经达到70%左右。如今,安东石油海外业务已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东南亚、拉美五大区域,在全球40多个产油国家和地区都有落地。

“在自身具备优势的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给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也为石油服务行业的国际间交流与整体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如今,罗林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他也将目光锁定在更大的“一带一路”市场,计划每年都能规模化落地一个海外项目。

 

主办:北京市贸促会     建设运维:北京市贸促会综合事务中心

京1CP证12017809号-3|京公网安备110102000689-3号